首页  >  媒体关注

【团结网】产业兴旺,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本文章转载自团结网

阳春三月,乡村美如画,振兴正当时,全国两会也如期而至。在日前出炉的“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中,乡村振兴再次名列其中。“热词”是人民群众的关切,也是民主党派两会建言的热点。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乡村发展的历程中,产业历来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哪些瓶颈问题?如何通过产业振兴更好地激活乡村“一池春水”?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及党派成员建言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10.jpg

2022年2月,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的村民在制作苗绣产品。谭耀华 摄

遵循乡村特点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2月24日,全国两会前一周,民革定点帮扶纳雍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举行,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的庄严承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令与会者倍感振奋的是,在民革浙江省委会对口帮扶的纳雍县董地乡,又一个特色产业——苗绣产业兴旺起来了。

苗绣因蕴含丰富文化元素,被誉为“无字史书”。绣花缝纫设备不足是制约苗绣量产的关键,民革杭州湾新区基层委员会为董地乡青山村购买了10套绣花设备,并与当地合作社签订了苗绣产品生产合同,注册了“牵手苗绣”商标,并创建小程序商城,线上线下齐发力。杭州民革党员们也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包装、送货、业务拓展。截至2021年10月,该项目已带动60余名当地村民在家就业,累计完成生产和销售200余万元,帮助青山村稳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向着乡村振兴的愿景更进一步。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一个青山村,而是整个纳雍乃至全国乡村的一个缩影。“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推进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这样阐释发展乡村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记者发现,民革中央专门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大会发言,聚焦壮大乡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应以自然和文化为基础衍生新业态,夯实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民革中央建议,遵循乡村区别于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功能特点,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特色的乡村文化为基础,催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新业态、新产业。

在广阔的乡村,最大的资源莫过于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要提升农村特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九三学社中央提案建议,围绕农村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完善规划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实行“抱团攻坚”。 

11.jpg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以花为媒,打造“农业+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助推乡村振兴。图为2月28日,列车从油菜花海中穿过,便捷的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毛 虹 摄

提升融合水平

开发乡村多元价值

在部署“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放在了首位。

“近年来,我国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李爱青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融合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产的基地建设“小而散”,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三产发育不足,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

对此,李爱青建议,要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扶持力度、支持品牌创建和保护,还要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培育壮大融合经营主体。

在数字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与数字产业的融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民革中央在《关于提升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的提案》中,建议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三大工程,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数据采集与应用。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丹东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作英也提交提案,建议国家支持建立“数字”农业经济模式。

同样关注数字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还有致公党中央。围绕推动智慧农业长足发展,致公党中央提案从加强金融、物流、电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建立农业大数据获取机制,坚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

“农村‘空心化’使得闲置土地整合变得水到渠成。” 围绕农村“空心化”问题,农工党中央也从“融合”角度给出对策,建议发展三产融合新模式,进一步形成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推动形成“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革命性转变,增强闲置土地集约化利用效能。

吸引人才下乡

以“人才活”推动“满盘活”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

“当前,我国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乡村不同程度存在产业人才缺乏、人口老龄化、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谁来留乡兴农’‘如何就业创业’‘怎样振兴乡村’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巨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十分关注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口问题。

李孝轩认为,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纵深来看,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精准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让农业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他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言加强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返乡创业一人 带动致富一方”的图景在全国各地呈现,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村正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土、企业家致富不忘乡情的理想投资地、大学生耕耘梦想的广阔天地,敢于拼搏的他们不仅自己勤劳致富,更成为了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健全现代乡村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城乡人才自由流动、平等交流和均衡配置的机制,打破人口自由迁移的壁垒,通过“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式,健全乡村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是科技人才聚集的高地,如何激励这些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民盟中央在《关于完善科技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的提案》中提出,破除科技人员投身乡村振兴的障碍,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乡村振兴财政补贴专项制度,完善科技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奖励制度,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将科技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纳入绩效考核。

民进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人才要素融合发展的提案》指出,当前,阻碍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问题主要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突出短板,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品质量和基础设施设备质量。( 周福志 谭耀华)